梅关景区位于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的南安镇梅山村,地处赣江支流章水之源、五岭之首的庾岭南麓,景区面积2.8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2.3%,海拔740米,是粤两省交界的一道天然屏。景区位于江西省和广东省交界处,直联广东省南雄市,是赣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第一站。
梅关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,融古驿道文化、梅花文化、名人诗词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关隘军事文化、客家文化等于一体。
古驿道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活化石,梅关古驿道于秦汉时期(公元前211年)开凿并通行,唐开元四年(公元716年)张九龄奉旨扩凿,迄今已2230多年历史,是现存最完整、最长的古驿道,长达1874米。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交汇处,连通南北的交通贸易通道。明清时期,呈现出一派“商贾如云,货物如雨,万足践履,冬无寒土”的繁荣景象。其中,梅关和古驿道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大余自古以梅闻名,素有“梅花诗国”之称。尤以“庾岭红梅"著称于世,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。梅岭之梅,受岭南岭北气候的迥异而出现“山岭山麓花不同,南枝花落北枝始开”的独特景观,因此胜景,梅岭从古至今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亭泼墨,题词赋诗,留存下许多咏梅佳句。
项英、陈毅、陈丕显等抗战英雄在这里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,取得了“弥天烽火举红旗”的光辉业绩,留下了《梅岭章》、《偷渡梅关》等名篇。是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也是江西省最早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。
古驿道也是一条客家南迁生存之路,作为梅岭南北两侧的赣南和粤北地区都是客家人的聚居地,赣州是客家摇篮,大余属于客家散居地,有姓氏210多个,均属客家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