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区时期,寒信峡是于都中央革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苏区的大后方,在党组织和苏区政府的领导下,积极开展扩红、支前工作,为苏区的革命做了巨大贡献。1931年秋,第三次反“围剿"胜利后,红三军团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和雩都县委书记金维映来到寒信村,在寒信圩背的梅江大沙坝上召开了千人干部群众大会。会后,寒信村就有一大批青年农民加入了红三军团,跟随彭德怀转战南北。
1934年10月底,中央红军实施施战略转移,红一军团红二师集结寒信,耿飚、杨成武率第四团作为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从这里出发长征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寒信村是抗日大后方,1939年,八十一军后方医院从赣州搬迁至寒信村驻扎一年有余,还留下了伤兵墓地:当时,赣州劳作师范也迁移到此办学,历时年余。在寒信峡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和故事,
梅江古时是连接周边六县的重要黄金水道。明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,萧寿六公自赣县信江营沿贡水而上在此开基,其后代在此繁荣壮大,客家建筑、民俗风情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。以唢呐公婆吹、古文、茶篮灯、山歌为代表的客家民间传统戏曲歌舞丰富多彩,每年一度的水府庙庙会成为临近县乡的一大盛会。